我的从医路|董亮远:针药十年,一名中医师的临床修行录
2025-09-17
作者:
浏览量: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好奇: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,那传承千年的中医究竟有着怎样神奇的力量?
在医院针灸科住院病房门口,有位医者每日清晨都会被盘中银针吸引。晨光中,银针泛着微光,勾起他十年前的回忆。那时,他初出茅庐,第一次独立接诊,内心忐忑不安。十年间,他从青涩中医毕业生成长为能从容应对疑难杂症的主治医师。这一路,针与药扮演着关键角色,传统医学的深邃内涵等待他不断挖掘。
针灸科室的晨间忙碌有序。有一位面瘫患者,西医诊断为贝尔氏麻痹,常规治疗两周无效。他第一针精准刺入患者地仓穴,患者眼中满是紧张与怀疑。医者凭借专业素养,辨证取穴,配合远端配穴法。两周后,患者嘴角能自主上扬,惊喜不已。这让他坚信经络学说的科学性,也让他领悟到“凡刺之真,必先治神”的内涵——他的专注与患者的信任,共同构成治疗基础,穴位则是连通二者的节点。
后来,他转入内科,面对的多是慢性病与复杂证候。有位糖尿病肾病患者,舌质紫暗、脉象沉涩,西医指标逼近透析边缘。医者突破常规,在益气养阴基础上加入活血化瘀之品。三个月后,患者肌酐指标逆转。这一案例让他认识到,中医的“证”与西医的“病”是观察事物的不同视角,关键在于找到转换点,实现有机融合。此后,他建立“病证结合”诊疗模式,兼顾化验结果与四诊合参,为复杂病例点亮明灯。
ICU的工作经历重塑了他的医学观。他见证多器官衰竭患者在参附注射液维持下赢得手术时机,也经历过用血必净救治败血症患者失败的无奈。重症监护室门外,家属眼神在希望与绝望间徘徊,中医适时介入,为极端情境增添可能。它不是西医的替代,而是有益补充;不是对抗疾病,而是调和人体阴阳。他学会在心电监护仪数字中寻找中医辨证支点,体会“急则治标,缓则治本”的智慧,感受到中医在现代医学中的独特价值。
回望十年,他从死记硬背方歌到灵活化裁经方,从机械照搬教科书取穴到懂得变通。每一步成长,都离不开患者的信任与同事的帮助,照亮了他的医学之路。中医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,而是流动的智慧长河,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健康理念与实践经验。
展望未来,他愿做这条长河中的一滴水,以敬畏之心承接传统,汲取古人智慧精髓。在针与药的交响中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中医故事,让中医这一古老医学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光彩,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独特的中医力量。
关键词:
榕江中医院,医疗设备,健康管理,医疗管理